在6月28日“世界癫痫日”到来之际,我们聚焦那些经历特殊“大脑风暴”的孩子们——癫痫并非传说中可怕的诅咒,而是大脑中一场“看不见的闪电”。科学认识与温暖守护,足以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。
❤
认识癫痫:
大脑里的“电路”小故障
1.什么是癫痫?
癫痫是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疾病,源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,导致短暂功能障碍。这就像大脑内部电路偶尔出现不规则“电火花”,引发身体暂时性失控。
2.儿童≠成人
儿童大脑发育未成熟,癫痫病因(如先天异常、围产期损伤、遗传代谢病等)、发作表现(如婴儿痉挛、失神发呆)和预后与成人显著不同,需针对性关注。
3.关键区分
高热惊厥≠癫痫!前者多由发热诱发,6岁后少见,预后良好。但反复无热惊厥需及时就医排查。
❤
诊断与治疗:
精准锁定“闪电”源头
1.诊断“金钥匙”:详细病史 + 视频脑电图(捕捉异常放电) + 影像学检查(如MRI寻找结构异常),三管齐下精准诊断。
2.治疗核心:规范用药
3.个体化选药:医生根据发作类型、年龄、病因等选择最合适的抗癫痫药物。
4.坚持服药是王道:规律服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,擅自减停易诱发发作甚至加重病情。
5.定期复诊调方案: 监测疗效与副作用,及时调整。
6.其他武器:部分难治性癫痫可评估手术、生酮饮食(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饮食)、神经调控(如VNS迷走神经刺激)等。
❤
癫痫发作现场:
冷静应对,安全第一
1.紧急处理“四要四不要”
☆ 四要:
保安全(移开危险物,垫头防撞伤);
保呼吸(侧卧防窒息,解开衣领);
计时(记录发作时长);
陪伴(全程守护)。
☆ 四不要:
塞东西入口(易致窒息或牙齿损伤);
强行按压肢体(可能造成骨折);
掐人中、泼水等刺激(无效且危险);
发作中喂水喂药(易呛咳)。
2.何时需立即拨打120?
首次发作;
发作持续 > 5分钟;
连续发作(≥2次)且意识未恢复;
水中发作或导致外伤;
呼吸困难或面色青紫。
3.日常防护:避免已知诱因(如熬夜、闪光刺激、过度疲劳);洗澡用淋浴;睡眠环境安全(低床、软围栏);在监护下进行游泳等水上活动。
❤
学校生活:
平等接纳,安心学习
1.消除误解,普及知识:
向老师、校医、同学普及癫痫知识,消除歧视与恐惧。明确癫痫发作不等同于智力低下。
2.制定“个性化预案”:
与校方沟通,制定孩子在校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,明确责任人(老师、校医)。
3.活动参与有保障:
·多数孩子可正常参与体育活动(避免剧烈对抗、攀高等高风险项目)。
·课间操、体育课等需老师关注,避免过度疲劳。
·电脑课需注意:少数孩子对屏幕闪烁敏感,可适当调整或佩戴防眩光眼镜。
4.隐私保护与心理支持:
尊重孩子意愿,是否公开病情需谨慎。营造包容氛围,关注其社交与情绪变化。
❤
家庭生活:
爱与科学,构筑港湾
1.规律作息是基石:
保证充足、规律的睡眠至关重要(睡眠剥夺是常见诱因)。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。
2.饮食均衡,避免“雷区”:
均衡营养,除非特殊治疗(如生酮饮食),无需特殊忌口。避免暴饮暴食、过量咖啡因。
3.电子设备使用:
大多数孩子可正常使用,少数对光敏感者需注意屏幕亮度、观看距离和时间,避免接触强闪烁光源。
4.情绪管理与亲子沟通:
·避免过度保护或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。
·鼓励孩子表达感受,积极面对疾病。
·创造安全、轻松、充满爱的家庭氛围。
5.长期管理,定期随访:
遵医嘱服药,定期复诊评估。记录发作日记(时间、形式、诱因、时长)是重要依据。
癫痫不是生命的休止符,而是一段需要特殊导航的旅程。 每一次科学的认识、冷静的应对、温暖的包容,都是照亮孩子前路的星光。让我们携手驱散误解的阴霾,用知识与关爱,为这些经历“大脑闪电”的小天使们撑起一片无惧成长的蓝天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天使,即使大脑偶尔划过闪电,也值得被这世界温柔拥抱。
通讯员:袁梦婷
编辑:周琦尧
初审:李春华 | 复审:祝宇杰
终审:李楠